人民网多次发文批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“贩卖焦虑”的行为,强调这类作品应该适可而止。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:
1. 戏剧效果不应刻意制造冲突:人民网指出,戏剧效果不能仅仅为了收视率而刻意制造或引发冲突,而应该通过呈现冲突让人们重视问题,从而更加尊重彼此,增加相互了解,共筑和谐生活。
2. 极端剧情引发社会焦虑:一些现实题材剧通过“卖惨”来突出矛盾赚取观众眼泪,或者通过“爽感”让观众获得成就感和代入感。这两种手法如果走向极端,就会引发很多争议和质疑。人民网认为,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应该张弛有度,有笑有泪才是真实的反映。
3. 具体作品批评:例如,人民网批评了电视剧《亲爱的小孩》,认为剧中一些极端的家庭矛盾和奇葩操作不仅会引起观众的厌恶,还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焦虑,甚至导致年轻人害怕婚姻和教育。
4. 正面引导与艺术真实:人民网强调,家庭矛盾固然存在,但不会是阻碍美好生活的主要问题。艺术创作者要珍惜观众和资源,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,才能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。
5. 警惕“鄙视链”贩卖焦虑:人民网还提醒,一些兴趣培训班和营销号通过夸大宣传和制造舆论焦虑来吸引流量,家长应该具备“反套路”的意识,以冷静的态度应对这些焦虑贩卖行为。
人民网认为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时,应避免过度贩卖焦虑,而是通过真实、合理的剧情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。最近看电视剧是不是觉得心里堵得慌?是不是觉得生活压力山大,焦虑得不行?别急,让我来给你说说这事儿。
你知道吗,最近人民网可是对一些现实题材剧提出了批评,说它们“贩卖焦虑”呢!这可真是让人一头雾水,电视剧怎么就“贩卖焦虑”了?咱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电视剧里的“狗血剧情”
电视剧《亲爱的小孩》播出后,收视率一路飙升,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。剧中的婆媳矛盾、育儿难题、夫妻关系等问题,让观众看得是心惊肉跳。虽然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确实存在,但剧中的处理方式却让人感到不适。
比如,剧中婆婆吐槽儿媳浪费钱找月嫂,不如把钱给自己;老人用土办法带孩子,结果闹出不少笑话。这些剧情虽然贴近生活,但过于集中展现极端情况,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。
现实与艺术的平衡
其实,现实题材剧在反映社会问题时,确实需要把握好现实与艺术的平衡。一方面,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,让观众有所共鸣;另一方面,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渲染,以免让观众产生焦虑感。
比如,《心居》这部剧,虽然也涉及了家庭矛盾、育儿难题等问题,但剧中的处理方式相对更加平和,让观众在感受到生活压力的同时,也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贩卖焦虑的负面影响
过度贩卖焦虑的电视剧,会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。首先,它会让观众对生活产生恐惧,尤其是对婚姻、生育等问题产生担忧。其次,它会让观众对家庭关系产生误解,认为家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。它还会让观众对自身产生怀疑,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。
如何正确看待现实题材剧
那么,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现实题材剧呢?
首先,我们要明白,现实题材剧并不是要我们害怕生活,而是要我们正视生活中的问题。其次,我们要学会分辨现实与艺术的界限,不要将剧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等同起来。我们要保持理性,不要被剧中的焦虑情绪所影响。
现实题材剧在反映社会问题时,要把握好度,既要关注现实,又要避免过度渲染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,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,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。毕竟,生活不是电视剧,我们不需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过度焦虑。